您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 正步书道 自成风骨——军旅书法家张维忠小记

正步书道 自成风骨——军旅书法家张维忠小记

发布时间:2015-04-14 16:56:16

韩毅(笔名:寒意)


岁在甲午,乔迁新居。辟阳台以为书斋,请维忠题写斋号。这每日阳光必经的舞台更加璨然生辉——结体章法百看不厌,墨色点画堪接古今,睹字思人乃有此文。

张维忠,安徽人肥东人也。少小学书,弱冠从戎,而立之年便已鹤立书坛,年逾不惑更于书道不惑矣。作为相识相知十余年的挚友,我除了比别人多收藏维忠一些不同时期的墨宝,供自己业余揣摩参习外,更在心中留下许多关于其人其事其书的感想感动与感悟,这里简略说上几句,或许对其他朋友更加理解他的书法作品不无补益。

我了解的维忠:方寸寒砚凝珠矶

东北军营,已是深夜。时维三九隆冬,窗外滴水成冰。当整个营院只余风声与维忠的一盏灯光时,学习室里的地面上已铺满他临写的碑贴习作。那个年代军营条件还未改善,暖气如病危的呼吸般若有若无,维忠只好裹件黄大衣写到半夜。待他左手持帖右手执笔凝神对比一下临作,再次将毛笔伸向砚台时,却听得一阵哗啦啦的冰茬声……

一方寒砚,十年求索。每当想起维忠多次与我笑谈过的这件往事,就能想象到他当时沮丧的表情。以至于现在经常看他作字时,依旧能品味到冰刀一般的笔锋划过砚池时的凛冽。自古书家作字,对“纸墨不合”都深恶痛绝。但孙过庭《书谱》中也说过,“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虽然彼志非此志,但我还是想用这句比较内行的话引出我想表达的意思——这方寒砚中凝滞的冰墨,固然多次带给维忠刻骨铭心的不爽,但赐予他更多的却是身处逆境不回头、要让苦寒催梅香的志向,引领他直抵心手双畅的书法境界。

冬而复冬,此志不移。从西安到沈阳到北京,从无名到有名再到“兰亭奖”等军内外重大评比中屡屡夺魁,张维忠走过一条艰苦执著的学艺之路。这些年来,他担任评委多了、辅导骨干多了,被艺术殿堂和方家雅士收藏的作品也多了——当年那方寒砚中提炼出的竟都是字字珠矶!但是,一些功成名就的书法家身上常存的浮躁之气,在维忠身上却没多半点。工作之余、休闲假日,虚耗光阴的应酬他能推则推,尽量把自己全方位地禁闭在正步行进的军营方阵里、思接古今的书房墨香中,不断从自觉自苦中寻求自甘自信和自若。

大家都说,维忠其人忠于事、敏于行、纳于言而勤于艺。无论年轻时在基层部队参加军事训练,还是后来到机关从事干部工作,维忠在本职岗位上向来都是二话不说心无旁鹜地全力投入,时时处处以一名合格军人来要求自己,以此赢得领导的信任和关注,也为自己在业余时间从事书法创作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好的环境。虽然创作条件逐步改善提高了,但所有了解维忠的人都可以看到,迄今为止他依旧站在那方寒砚上,以笔为浆,墨海行舟,溯源求真,一如他多年前怀揣几块饼干终日徜徉于西安碑林望穿千年风雨剥蚀的漶漫刻痕,一如他在机关领导岗位上出色完成繁忙琐碎公务之余继续泼墨成夜,一如金大侠笔下的令狐冲在华山绝顶练就独孤九剑而从此能够独步江湖。

我看到的维忠:半亩斋中存厚道

十几年前,与维忠初识于北京琉璃厂的一次书画联展上。他拿着小本子一位位地向莅临展厅的军内外书法家求教,也诚恳地向我这个初学者征询意见。当时我讲了外行话,说他前期工整的作品真好,后期的作品不太好。这个“好”字,当然是当时我眼中评价馆阁体好看与不好看的好。但他并未对我嗤之以鼻,反而更加真诚地追问我为什么。待我无言,他却安慰我改天再深入探讨。此后,无论是朋友相聚还是我虚心求教,维忠对这件事都绝口不提。其为人厚道如此。

其为人厚道如此,却不只是对我这样较为亲近的战友。前年春节空军组织文化服务队下部队慰问,央视随行拍摄,我邀维忠同往。对于为兵服务维忠向来热忱、绝不推辞,不过这次维忠跟领导请假却多一个理由,那就是配合央视拍摄。到了连队,一进俱乐部他就再没挪过地方,慕名而来的部队领导和业余骨干把维忠团团围住,命题的现写,无题的现想,全连一人来一幅,到场的一人来一幅,没到场托人带话的他也写一幅。结果室外演出都结束了,他还在俱乐部的乒乓球案上挥汗如雨。央视摄制组有些等得着急,导演说还有贴春联的镜头没拍呢。维忠赶紧扯来丈二宣纸写下一幅大红对联交给导演,转身却又手把手地向书法骨干传授技艺。导演拿着春联愣了片刻,扯着维忠的袖子说我们不拍春联,要拍你和战士去贴春联。维忠这才第一次把脸朝向了摄像机,在战士们的簇拥下有些恍惚地走向连队大门。

后来,不知道是不是维忠“不太配合”的原因,央视春节播出的节目反正没有这热火朝天的场面,甚至没有维忠一个镜头。单位领导专门打电话问他,节目里怎么没有你呢?于是维忠便打电话给我,我这才想起来看过样片后竟忘记通知维忠了。听我尴尬地哼哧了两声,维忠又赶紧在电话里说没关系,主要任务还是为兵服务,挺好的。写到这里我不禁再说一遍,其为人厚道如此!

维忠的书房自题“半亩斋”。姑且望文生义,大致是谦虚自己笔耕力不从心、勉强只有半亩吧。不过我想以其为人之精神、从艺之成就,这实在是过于自谦了。积健为雄,厚德盛业。待我与维忠再磨十年剑,我的大字也可勉强称为墨宝了,不管维忠当时如何泰斗,我也一定为其重题斋号曰“万顷斋”。还望维忠兄笑纳。

我祝福的维忠:四尺大雅善通俗

随着学书日久、交往渐深,我逐步地看懂了维忠的作品,大概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说特别外行的话了。维忠在魏碑正书上积功十数年,但于行草帖学也用功不浅,两者在维忠指腕间水乳交融、焕然生姿,着实令写字的人羡慕嫉妒。这里我无意要装作专业的评论家一般,拉开架势讨论维忠笔下参碑入帖之类的学术话题,许多书坛大家都在这方面给过维忠高度评价与充分肯定,再多说就是画蛇添足了。但仅作为一名普通欣赏者的视角看,窃以为维忠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技艺与深思的融会贯通,顺利通往了难以企及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交口称赞艺术境界。

书法界都称维忠为“获奖专业户”。种种奖项,反映了他功底厚实的专业素养;而在历次书法家走基层活动中,维忠成为战士们真心喜爱的书家之一,则反映他贴近时代的艺术追求。我屡屡这样见到,在官兵簇拥下,维忠总是备一钵清水、一砚浓墨,自信而又谦和地抚开宣纸,润笔调墨的跳跃动作不过弹指,运筹挥袖的书写只在瞬间,一幅司空见惯的四尺生宣顿时不再平凡。其字结体稳健而又奇崛多变,线条爽利而又墨色丰富。传递到官兵手中的几个大字,犹如数位魏晋名士散淡地或倚或靠于石峰竹雨中。当官兵们争先恐后说张老师给我也来一幅时,显而易见是看懂了维忠的艺术。

并不是说大家看不懂的艺术便不好。因为我个人只晓得一些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艺术,也就和战士们一起多喜欢维忠一些了。况且,齐白石衰年变法色彩鲜明艳丽受到专家与民众一致喜爱的典故,也可为我们这些官兵更加理解维忠的书法作一二注释。但我还以为,维忠的作品通俗却绝不媚俗更不恶俗。我看维忠《半亩斋墨迹》中临写杨凝式的作品,既存虚白之意,又具自我面貌;既有传统精神,还露时代风采。真正是应了白石老人那句著名的话:“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当然,以维忠今日之艺术成就与白石老人并论还有差距,但他始终立足军营书写兵心,走的是一条前途光明前景广阔的艺术大道,今后真正成为一代大家也未可知。我曾经写过一些自我感觉良好、跟风随俗的字迹给维忠看,他说还是多回到传统中一些再发挥自已借鉴时代才更好。这是他对我的寄语。投桃报李的话,我也还给他一句:你的书道我和战友们都喜欢也正在学习,祝福你终能在传统大雅中的碑帖中扎根愈深,在通俗易懂的书法时尚中先开风气引领潮头!